收藏本页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招生动态

学生处处长李志军做客腾讯:自主招生是高考有力补充
时间: 2012-05-24   作者:

北语大学李志军:自主招生是高考有力形式

 
自主招生是高考有力补充
 
现在考生和家长关注度比较高的可能是自主招生,其实应该叫自主选拔,我们学校也有自主选拔。现在中国人口数量这么大的情况下,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还是不平衡的,这种情况下自主招生,任何一种考试的形式都不可能替代高考,因为高考这个尺度的把握大家心目中的那种认可程度已经根深蒂固了,一下子把它取消也没有一个东西能够替代得了这个东西。自主招生确实是一个好的形式,比如说我们语言大学我们自主招生的形式,我们是语言类的院校,我们在选拔学生的时候你是否具有语言方面的天分,是不是非常喜欢。我们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已经开始了四年的自主招生,我们确实通过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发现,我们可能有一些考生英语(论坛)非常好,语文非常好,但是他的数理化不好。如果说通过正常的高考他考不到我们北京语言大学来,他还非常向往这所学校,因为我们学校的教学无论是从学习语言的环境是非常理想的。他通过自主选拔这种模式考进来了,最后我们通过教育培养过程中发现,最后那些优秀的语言人才都是通过这种形式招进来的。
我们通过这种形式,这些学生非常喜欢,又有一定的功底,他通过几年的培训以后,真正我们最后培养的是高端的外语应用人才。像外交部的翻译,高翻。我们培养出的是这些人才,通过高考的形式很难把这些学生选拔出来。自主招生应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而不能替代高考,取消高考我觉得目前还有一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无论是从国家教育部来说,各个高校也好,也在就这件事情在逐渐去探究,逐渐去尝试,其实刚才说过了,自主招生目前还是高考的一种有力的形式。
 
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在这之前我要介绍一下北京语言大学,其实北京语言大学由于它中国学生的招生规模不是很多,这两年达到1000年,以前只有200、300,涉及到每个省只有几个名额,大家不是很了解,甚至会出现一些家长或者是学生我们在宣传的时候说,你们这是一个民办学校或者是什么学校,我在这里想跟大家介绍一下,北京语言大学它是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它成立于1962年,当时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成立,主要是招收外国留学生,今年正好也是我们北京语言大学建校50周年,我们是唯一一所以招收外国留学生并且对他进行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我们现在每年招收的学生来自世界120个国家的10000多名外国留学生,这个比例在中国是最多的,建校50年来为世界176个国家培养了13万余名优秀人才,现在活跃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各个领域里,像很多的驻华大使很多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甚至也有一部分在国外回到国内以后现在当了国家领导人的也有,也不乏这种人才。
每年我们也招收了一部分的中国学生,中国学生的比例非常少,所以我们现在毕业的学生有三万学生,可能跟别的综合性大学相比还是有点差距,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现在分布在世界各个地方,主要从事的工作也是与汉语国际交往各个方面是非常有关系的。大家比较清楚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洪磊,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季小军都是我们学校的本科毕业生。国家现在推行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北京语言大学积极配合国家战略,目前承办了16所孔子学院和8所孔子课堂,学生有机会去见识去了解,尤其是我们的研究生,他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就能够到国外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到国外任教一年。
说到教学条件和环境的时候,我是自豪的,因为我们最初建校的时候就是以招收外国留学生为主要任务,我们学校的建设就是按照国际化来建设的,我们学校的各个方面的设施,教学的理念都是按照建设国际型高水平大学,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我们的建设目标。我刚才说到条件的时候,因为北京对南方的考生来说冬天冷,夏天热得不得了,北方的学生觉得太热了,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非常好,我们的教学场所基本上都是中央空调,冬暖夏凉,这是非常舒服的。我们的生活条件包括我们的体育设施,运动设施各个方面,现在的网球场我们是80年代初就建立网球场,我们的学生很自豪,我们经常能够见到明星,因为别的地方都没有网球场,网球当时在中国很不普及,那些出国的明星来了以后没有地方去,就到我们这儿来打。我们的学生很幸福,经常能够见得到明星,还有我们的体育设施,像我们的篮球馆,我们的游泳馆是国际标准的泳道,还有篮球场馆。我们的学生奥运会的时候特别幸福,所有参加奥运会的国家篮球运动员都到我们学校的馆里边来训练,学生志愿者能见到很多明星。生活条件设施也非常好,食堂,有机会请你到我们学校看一看。我们学校有非常大众化的伙食,还有全国各个地方的风味都有。还有世界各地的风味,很多学生觉得北语是一个很小资的学校,生活起来是非常舒适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各个方面都是非常好的。
 
师资力量比较雄厚
 
北京语言大学不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它的规模相对比较小,我们现在教职工是1300人左右,因为有调出的,有调进来的,一线的师资是750人,高级职称400人左右,在一般的高校来说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同时我们还聘请了长期外国专家80余人,这80余人主要是讲述很多外国的一些文化或者是语言,这个比例也是相当高的,同时因为我们跟国际的交往很频繁,我们聘请了国内外在语言学界还有很多领域里边的优秀专家作为我们学校的客座教授、特聘教授。我们的师资力量是比较雄厚的,学科实力也很强,学校目前有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可能在一些综合性大学这个不足为奇,但是我们是唯一具有在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语言类高校。谈到大师,北大有北大的名师,清华有清华的名师,北语有北语的名师,北语的名师在这个行业里也是佼佼者。
 
建议按照喜好或优势来填报专业
 
专业的选择,这是一个家长、学生都非常纠结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你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其实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当然现在不是决定性的了,在我们那个年代就是决定性的,选了专业基本上没有转专业,而且你本科是学什么专业的,研究生就考什么专业。中国有句古话叫“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如果你选择那个专业可能跟你的一生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尤其是现在很多的高校或者是社会认可的是你的本科学校,本科的专业。所以这个专业的选择确实是一个很纠结的事情。
跟家长或者是跟考生怎么去说,我们也很纠结,我们也做了很多招生咨询,经常面对家长,面对媒体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说,有一点就是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我们的专业。某一个专业是这个学校最名牌的专业,像我们学校对外汉语,金融学这些名声比较响的专业,大家都要学这个专业,对自己不一定适合,有一些专业对自己来说并不合适。报考的时候,要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报考。当然是名牌的专业里肯定有一流的师资,像对外汉语专业方向我们就有一流的师资,但是不一定最适合你,我们在录取的时候是这样的,你报考什么样的专业,我们是分数优先的原则,首先你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中国人其实跟国外有差距,中国人总觉得选择学校比选择专业更重要,国外的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大学也有五星级的专业,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我们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家长在报考北京语言大学的时候没有必要这么纠结,就按照你自己的喜好或优势来填报专业,我们根据分数优先的原则尽量满足大家的专业。
你喜欢哪个专业,因为你一旦做了这个专业,你最后有这个兴趣的话,你在人生的奋斗过程中可能能把自身的潜能挖掘出来,还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报。不要看哪个专业好我就去报,那样很牵强,最后适得其反。报的时候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报,我们学校的录取是百分之百的提档,只要专业服从调剂我们就不会再退档。有些人怕,我进来以后能不能进得来,只要你得分数够语言大学在生源地的线,我们就保证你能进北京语言大学。我们专业上不能保证,因为我们在一个省招的人少,一个专业招那么几个人,你都要报汉语或者是英语这个确实是有一定压力的。但是不要太跟风,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就可以了。
 
北语新增两专业
 
我们今年加了两个专业,一个是国际文化交流,一个是人力资源管理,国际文化交流是中外学生在一起文化交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西方的一些文化还有古典的文化加在一起,大家学了以后,国际文化交流这个专业以后的目的也是参与国际交流。还有人力资源管理,当然是一个很大众化的专业,很多学校都有,我们培养的不是泛泛的人力资源,我们是把人力资源放在国际商学院,培养一些经济领域里边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人才,像银行、跨国企业做金融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这是我们开设这些专业的原因。
我们学校转专业可以转,但是情况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学校的招生人数很少,很多专业都是一个班,一个班招生,我们不太主张去转专业,为什么呢?现在社会上大家都认可的追捧的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都往那里转,我们的学校就没法儿往下办。转专业主要是针对确实有某个方面的专业的特长或者是爱好,这些学生我们通过一定的考核,你对所转入的专业有所了解。我想转入西班牙语,我对西班牙语一无所知,我就一定要转,就是一个拍脑袋认可,我们觉得你确实有这方面的爱好,有这方面的专长我们可以转,但是这个量是比较小的。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我们学校在就业方面我们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你怎么去规划你自己,在高年级开设了就业指导的课程,我们开辟了大量的实习的单位,学生可以去。并且我们这么多年的毕业生,几万毕业生他们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行业里,我们每年会请很多毕业生,优秀的校友回来介绍各个行业的优势或者是有什么需求,便于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大学四年的过程中怎么去准备,每一个专业有自己的好处肯定也有一些劣势,我们校友都会如实的给考生介绍,对考生去选择自己的行业,怎么去努力会有帮助。
同时我们作为一所国际型的大学,我们培养方面我们也是这样的,比如语言类的专业,我们现在党委书记李宇民书记提到,以前总是想国际化,外交领域,你们应该在国际组织,联合国,我们为什么没有学生去呢?就是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只是懂汉语、懂英语,或懂汉语、懂西班牙语。像联合国工作需要懂三门四门的语言,对于中国学生培养模式上有一些变化,能不能学一个法语,再学一个英语,然后再有中文,这种机率就大,下一个目标也要向这个方向努力。还有我们学校的培养模式,外语加专业的培养模式,我们非语言类的专业,语言类的院校,但是我们24个本科专业只有11个是语言类的专业,还有13个是非语言类的专业,这些专业都是外语加专业的培养模式。我们学生上课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考专业四级、考专业八级,别的高校只有外语专业的学生才可以考,我们语言的院校是教育部特批给我们的。我们的学生上课的时候英语的课时量跟别的学校的英语的课时量差不多,我们上课的时候很多的课程,尤其是我们的国际商学院的很多课程是用专业教学,国际原版的教材引进来以后,用专业老师用英语授课来讲授,学生的英语能力也提高。
这样的话,像对外汉语、金融学这些专业95%以上过了英语专业四级,60%过了英语八级,这相当于别的一些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的通过率,相当于学生学了本专业同时又学了英语专业,两个专业。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他们有很多的优势。
还有一些国际文化交流的情况,我也跟考生谈一谈,国际文化交流,我们现在与国际上50个国家290多所高校教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我们派出了很多学生,派出的模式有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项目,还有我们学校的校际交流项目,还有公派自费的项目,还有短期出国。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平台,我们的学校的模式还有2+2,在国内学习两年,到国外学习两年,给学生授予双方的文凭还有两个学位。还有3+1,在我们学校学习三年,到国外学习一年,可以拿到我们的学位,继续攻读国外的硕士研究生。还有特殊的像葡萄牙语,四个一相加,第一年在北京语言大学,第二年在澳门理工,第三年在葡萄牙的雷利亚理工学院,第四年再回到我们这里。你想学习一种语言,在语言环境里,视野也很开阔,学到的是地道的正宗的语言。
我们的培养模式里,国际合作办学,每年我们这个比例有300余人,我们每年招收本科生不到1000人,每年300人,毕业的时候30%的学生有过半年以上在国外学习的经历。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学校每年要拿出很多的钱,我们的交流项目,就是我们的互换项目,我们招收外国留学生一年的学费是三四万,我们招收一个本科学生是5000、6000,这个差额是3万块钱,我们假设有100人,参与交流就是300万。对于我们一个小规模的学校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但是我们的校长特别支持,说我们要加大这方面的比例,让学生得到这样的机会,要走出去。你作为语言类的院校你不走出去,你不到母语的国家去,肯定学不到真正的东西。没有去的,在我们的小联合国的环境里也能够学到真正的那种东西。就是我们的旅伴文化,两个学生,我是学习西班牙语的,你是来自西班牙的,我们两个结成语伴,任何一个语种的学生都能找到母语是来自这个国家的学生来交流,小联合国的文化氛围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是非常好的帮助。
2012年我们招生计划比去年2011年多招收了50名学生,这个都放在统招里面。我们现在的招生计划2012年是1100人,高考统招的学生是730人,比去年有增加。招生政策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资助政策相对完备
 
因为我们已经向社会承诺了,不能让任何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辍学,因为我们是语言类的院校,很多是学习语言的时候家庭经济条件,我们的困难比例相对较低,我们的资助政策还是相对完备的。刚入高校的时候,我们每个省的文理科第一名只要超出重点线80分以上,第一名我们就奖励8000块钱,超出130分,我们奖励15000块钱,文理科都是这样的,每年我们要拿出好几十万奖励这些学生。进来以后学费能够解决。
第二通过助学贷款,无论是生源地贷款还是在我们学校贷款,能够解决学费的问题,学费问题解决了,再就是生活费,即使你家里一分钱没有,我们也通过我们学校的资助,困难补助还有勤工助学,能够解决在学校的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是没有问题的。
 
高考是对多年学习的一种认可
 
像我们那个年代的高考回想起来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那个时候的高考的竞争激烈程度比现在要高,今年的考生1000多万,招收的人数是500、600万,这个比例相当高了。高考一定说代表着什么,我觉得就是对自己多年学习的一个认可,因为高考已经不是学生最后整个成长过程中唯一的一条出路,像我们当年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考上大学,然后分配,现在不是了,就是你考上了大学,你最后择业的形式也多样化了。高考不是决定人生最重要的一个程序了,只是对多年学习的一种认可,一种总结。因为现在有很多学生出国留学不参加高考也有了。我觉得就是一种认可,大家对自己的一种认可。
我觉得现在的考生很幸福,我们那个时候高考的时候,信息化的程度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很差,我们没有电脑,不能上网,那个时候我们唯一有的就是我们每年都有高考之前填报志愿的那个考生手册,手册上有哪些学校,仅此而已。有一些好的学校,有一些大招帖,我们可以看一下学校的照片。我们认识的高考就像过独木桥,像我是来自农村的孩子,通过高考最后有了自己的一份正当的职业,这个可能决定着人的命运,但是现在已经多样化了,就不像当年那样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